外行星(土木火)与太阳的会合周期(Synodic Cycle)

充分了解行星相对太阳的运动周期在占星学习中特别重要。这篇讲解土、木、火的周期。图片和内容主要摘自Demetra George的Ancient Astrolog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(Volume One)。

从地球为中心的观察角度,土木火的运行轨迹在太阳轨道之外,离得更远,称为外行星。金水月的运行轨道比太阳轨道离地球近,称为内行星。内外行星相对太阳的运行周期特点不同。本篇介绍外行星相对太阳的运行轨迹。

A点:外行星运作周期开始于与太阳的合相。行星开始升起,但是在太阳光束下处于“不可见”的状态。“不可见”的区域希占中通常统一定义为距离太阳前后15度。

B点:太阳与外行星运行速度不同。外行星与太阳距离渐渐变大,到距离太阳15度,为”偕日晨升”,行星开始脱离太阳的光束,变得可见。与太阳15度的距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行星力量强化点,从“不可见”到“可见”,行星可以摆脱太阳的影响独立发挥自身的能量。

D阶段(从B点到E点):行星从B点(距离太阳15度)到E点(距离太阳120度)被称为“晨星”阶段,行星先于太阳在早上升起。

E点:行星运行到距离太阳约120度时会第一次停滞转逆行。逆行是从地球观察角度,行星针对太阳的实际运动方向总是顺时针前行的。晨星阶段结束,星体在太阳西落后在东边天空出没,称为Acronychal Phase。

F点:行星运行到F点,与太阳对冲。外行星与太阳对冲时总是处在逆行的状态。技术上,F点是行星针对太阳“东出”和“西入”的转折点。

G点:从F点运行到G点,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趋近。在距离太阳约120度左右,行星进入第二次停滞,从此由逆行转入顺行。

H阶段(从G点到J点):从第二次停滞转顺行的G点到距离太阳15度的J点,行星处于“夜星”阶段,可以观察到行星在西方落下。在这个阶段,行星与太阳的距离逐步接近。

J点:行星距离太阳15度,开始进入“不可见”的阶段,称为“偕日夜落”,之后在行星在日落时无法被看见。

火星的一个太阳会合周期是780天,每两年逆行58-81天。木星的周期是399天,每年逆行4个月左右。土星的周期是378天,每年逆行约4个半月。

外行星在不同的阶段运行速度不同,具体速度参见图示最外圈文字。

Leave a Comment

en_USEnglish